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调研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调

                 ---上海市长宁区供销社

一、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概况

上海市长宁区供销社依托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成为行业内的一个标杆型企业。再生资源体系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落实建设标准交投站实事型项目。通过建立标准,制定规范,在区内建立了10个标准站,做到了一个街道(镇)一个站,新建的交投站在形象上与传统收废行为有了显著的区别,但是,这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流通方式,站与站之间还不构成连锁的关系。

第二阶段是以“在线收废”模式出现的。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立期,主要服务范围在长宁区内,第二阶段是全市联网,以建立分中心的模式,在全市实行再生资源交投全覆盖。这一阶段,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政府、行业之间的协调,构筑了全市性的交投网络平台。但是,受收废渠道单一、中心、分中心、收废人员之间的松散型管理关系的限制,实际效果不大。

第三阶段是延伸“在线收废”模式。以建立社区交投点、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为标志,通过产业模式的延伸,初步建立起点、站、场、网、园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从上述三个阶段看,整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信息化应用已成为再生资源行业的一个重要管理工具,其代表是网络平台、呼叫中心、IC 卡。二是系统化概念已成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想,其代表是交投点、交投站、加工中心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在经营中完整的体现。三是体系建设的参与主体逐渐扩大。其代表是对“收废游击队”的培训整编。

再生资源回收与物流网络有着较高的依存度,从现代物流网络的要求看,现代流通包括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配送中心、物流配送等方面。蕴含着一系列高科技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这其中包含着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因此,长宁区供销社的现阶段的发展模式是符合现代流通趋势的。实际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近几年,依托流通体系建设,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 年,销售达到6.8 亿元,2012年销售达到5.5 亿元;2013 年销售达到9.45 亿元;2014 1 月,销售达到1.4 亿元。企业再生资源经营规模逐渐扩大。

二、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措施

(一)建设社区交投点,夯实网络基础

长宁区供销社创建的新锦华“在线收废”自2012 年年初开始,注重线上和线下的双重联动,在继续做好线上的“在线收废”的同时,扎实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将建立社区交投点建设作为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和社区管理创新工作的结合体,通过信息化管理、规范化运作,方便了居民的交投,规范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为,提高了回收资源的再利用率,可谓一举多得。目前,长宁区已在10个街道、镇设立了266 个交投点、整编了269 名收废人员。

社区设点工作主要是依靠各个街道的支持与协作。由街道市政科,市容执法人员对行政区域内所有的废品收废人员及点进行排摸调查,经过街道、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共同认可,挑选出收废行为较规范、能被居民所接受的部分流动收废人员加盟新锦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在选择交投点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社区原有的设施,统一配备招牌,亮明身份。一是新建一批,在原有小区垃圾箱(房)附近搭建固定收废点(如周桥瑞虹新城);固定一批,利用现有垃圾箱(房),简单装修(如新泾五村);恢复一批,恢复原先设的点,重新纳入网络体系(如仙霞地区)。通过这样的布点,基本实现“一公里内,在线收废、随叫随到、贴身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类收废服务。净化了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环境。

强化各种管理措施。力求规范对社区交投点的管理,组织专业人员,对各个交投点进行网格化检查,每个点确保一月两次的检查,检查结果报街道市政科备案。建立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交投人员会议,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严格“七个统一”的规范操作,要求达到“无失约、无盲区、无投诉”的管理要求。落实培训制度,对加入“在线收废”网络的交投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并计划每年培训一次。运用信息化技术,[实行IC 卡管理,全程记录收废人员的身份、经营、接受培训等状况,并决定奖惩与否。每年评选星级收废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对不符合要求的收废人员,实行淘汰。

按照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交售原则,每个社区(或一公里内)设置1 个固定或流动回收点。用3 年时间,力争在全区范围内建设社区交投点600 个,大型商场、办公楼宇建立交投点10 个。

(二)新建街道回收站,集中区域内再生资源

小区废旧商品交投点是社区交投站的基础,交投站对小区交投点回收的各类废旧商品进行集中收购,是回收利用体系的中转站。目前,长宁区已建设了1 个标准化交投站。该交投站布局呈现商场化、规格化、标准化,整体形象美观,利用周转箱安置回收到的各类废品,无扰民、无噪音、无异味、无污染。。积极营建美丽社区、生态社区、绿色社区起到最一定的促进作用。

设想以每两个街道为单位,新建一个固定交投站(或流动货运车)为标准,每个固定回收站的面积不低于100 平方米,以大型商场超市、商务楼宇、产业园区为核心,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区域集中。

三、投资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新锦华再生资源加工中心项目于201211 月正式动工。加工中心占地面积15600 平方米,投资总额达到5000 万元。根据利益均衡、战略前瞻、产业规划的定位,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是废金属加工、废纸打包、再生资源交易园区, 简称“ 两废一园”。即废金属初加工、废纸打包、再生资源信息交易园区。其中,废金属加工场地5500 平方米。引进起重机、码头吊、压块机、剪刀车等设备。可加工规模达到废钢5 万吨。废纸打包场地占地4000 平方米。配置两吨货运电梯、打包机等设施。预计销售容量6 万吨废纸。再生资源信息交易园区为三层楼房,共3700 平方米。底层1250平方米用于信息平台、呼叫中心、办公、科普教育基地;二、三层共2500 平方米,为客户的办公场所。信息园区建设的第一步是吸引长三角地区的再生资源及相关企业入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物管、统一配套的经营方式,引进再生资源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生态平台。待时机成熟后再发展成交易中心。

(四)搭建信息化平台

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提升“在线收废”平台的服务能级,提供行业信息,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综合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短信平台支持系统,以更快捷的方式实现服务响应;深化IC卡的管理内涵,用IC 卡对收废人员的身份信息、服务记录、培训记录进行登记,结合奖励制度,提高收废人员的服务规范以及适当激励。

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结合信息园区的拓展,推动交易体系的启动,促使回收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对以往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一)延伸终端,打好基础

几年来,通过全市联网,从横向层面上把本市主要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形成一个覆盖全市的网络体系。但是各个分中心在纵深推进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面对无孔不入的“收废游击队”目前尚无有效的对策,只有将回收终端设到每一个小区,对原先散落在各个小区内的“收废游击队”加以整编,才能完善流通体系的终端网络建设。

(二)一体化建设,创造增值

现代物流涵盖仓储、运输、搬运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个行业,包含正向物流和逆向回收、废弃物物流,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以客户为中心,要求具有反应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等特征。

正是从现代物流的要求出发,在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过程中,利用自身在回收网络建设中拥有的先发优势,从终端入手,延伸产业链,通过一体化的建设,使再生资源从源头到中端处理都形成产业价值链,从而创造出产业增值的途径。

(三)前瞻性思考,提升品牌层次

战略思路决定了产业的出路。许多再生资源企业正是缺乏战略思考,以至于企业在持续发展中没有规划,遇到行业转折点时无从应对,这也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缺少龙头企业的成因。长宁区供销社从一开始就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注重前瞻性思维,从产业链延伸,到产业园区的定位规划,将园区的功能定位从“两废一园”逐步发展为再生资源产业资讯平台,直到最终的交易平台,这样的思考,既符合企业当前的现状,也能从长远发展角度,引导企业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四)     有效管理有待探索

再生资源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针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有效性显得十分迫切。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还需要从激励机制上多做研究。从规范入手,从效益上激励。在目前的体系建设中,资源集中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实现,这个问题是能否形成有效管理的重要标准。

(五)有效产出有待验证

前几年“在线收废”全市联网存在的不足就是缺少有效产出。目前,回收体系的点、站、场、网、园的建设,在模式创新上已经具备了独创性,但是在产出上是否具有收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待在体系完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六)有效整合有待加强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体系的从属性,要形成一个整体的运作体系,需要通过信息中心,将数据在各个体系环节内流转,从而能达到“四流合一”(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效果,这也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最大限度产生流通效益的途径,这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对进一步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议

(一)建设产业化平台

平台化战略是当今许多企业成功的模式,特别是流通型企业,通过平台整合各个参与方,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再生资源作为流通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产业平台建设也是一个紧迫的任务。虽然有些企业也建立了内部管理平台或者外部信息网站,但是缺陷在于领域及功能的单一。只有将企业客户、业务提供方、管理方、产业关联方都置于产业平台上,这样,才能实现预期效益。

(二)进一步加强终端网络建设

回收终端建设直接关系到物流“最后一公里”。为此,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通过市场化运作,辅以一定的行政手段,整编社区“收废游击队”,将其纳入到统一的产业生态圈,夯实回收体系的基础。

(三)提升科技含量

再生资源产业目前正在成为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科技含量必然也要不断提高,一方面表现为产出的手段,也就是加工技术、再生技术的提升;另一方面,管理手段上也要上台阶。